对于教育,中国父母有个不良心态,总不把孩子当活生生的“人”来养。
就像溺爱,看似是一种通过牺牲自己,来满足孩子需要的过度的爱。
实际上,这源自父母的自恋,他们只在乎自己的感受,却忽视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。
溺爱并不是真正的爱,它剥夺孩子作为人的自主探索的机会。当父母一味纵容,对孩子千依百顺,让他们无法得知自己的错误。久而久之,就会变成肆无忌惮的“白眼狼”。
在孩子小时候,怕摔着、怕碰着、怕吃不饱穿不暖。恨不得把一切都为孩子包办起来。
长大后,帮填志愿、找工作、找房子……每一样,都帮孩子做好决定,铺平前方的路。这不是保护,而是无休止、无底线的爱。不仅不会让孩子感恩,还会让他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。
溺爱纵容的另一个极端,是棍棒教育。同样没有把孩子当作平等独立的人来看待。
有人知道溺爱不好,于是反其道行之,束缚孩子天性、动辄打骂孩子。根据自己的心情随意指派行动,没有理智的沟通和交流。将他视为自己的附属品,像动物一样驯养,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以至于孩子“长大成人”后,形成不健全的人格。甚至反噬衰老的父母,并且没有丝毫心疼。
要知道,孩子是人,不是动物,也不是机器。健全的人格,必须是生理、心理、道德等要素的平衡统一。缺一不可。如果只根据自己的需求,一味控制打压。将来所要付出的代价,承受的苦难,会成倍增加。
当然,并非所有孩子都那么极端。但只要你不把孩子当人,当亲人,不付出真心的关怀。到头来,孩子也不会有任何感恩。
曾经在某个问答论坛上,看到这样一个问题:“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?”
高赞的回答很扎心、很现实:“这是报应。”
和谐的一家人不会有这个问题,如果在孩子小时候,你随心所欲不顾及他的感受,利用家长威严压迫,想让子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那么孩子长大后,就会因为权力反转而变得“小心翼翼”。
世界从来都是公平的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,亲子关系也一样。你自己不都给孩子耐心、宽容、理解、尊重,又凭什么让他学会这些,回报给你呢?
养育孩子,是一个长期、动态,需要付诸心力的过程,不是种瓜得瓜的线性结果。
真正的爱,不是事无巨细的万事包办,也不是虎爸虎妈式的强势助长,而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
父母允许孩子作为一个“人”,允许他表达自己,人格才会慢慢建立。
教育不能偷懒,不能一以贯之,既需要相对严格的限制,也需要足够的爱心、耐心和正确示范。两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
总而言之,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,你把他当“人”养,就能收获良好的亲情。要是把它当动物驯养,等猛兽长大,就会把你吞噬。
Cub Land卡比园,专为1.5-5岁儿童提供全日制的托育服务。创立CUB教育理念,依托新加坡早期教育六大领域,将教育融入阅读、艺术与生活三大模块,在点滴的成长里,构造孩子梦想的起点。